從前看小說的時候沒哭,這次看電影卻又非常接近要哭的邊緣了,即使在冰冷的影音圖書館裏,VHS質素差之又差。小說曾被攻擊為色情bad taste,但電影,perverted 卻十分優雅。
不要說這是中年女子與小男生的愛欲故事,儘管電影海報十分誤導地浪漫或激情。

不要以為我寂寞與壓抑,就隨意施捨你的溫柔。

但這樣,她就自由了嗎?
不是,就只好主動地、一步步地,摧毀一切。
最深刻的表白,鋼琴課上的老師與學生。

「舒伯特也可以是醜陋的,你明白嗎?」
(緊緊交疊的雙腿——我不要你的溫柔,請放棄舒伯特。)
一九九五年開始做電台讀書節目主持,同年書展你來港,那時《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讓你忙個不了。好不容易做了個十幾個記者一起搶問題的訪問。之前看了你的散文《三姊妹》,感受非常深(因我家也有三姊妹),就非常粉絲地連夜寫了一封信給你,做完訪問後遞上。第二天再聽你另一演講,完了以後,你竟在索簽名人群中招我,送了當時新刊的《好男好女》電影劇本給我。我還記得首頁寫著︰「謝謝你美麗溫暖的信。」你怎知我會再來?又事前把書帶來?我不過是個跑freelance的year2女生罷了,不值得這樣幸福啊。
十三年後(﹗)的今天,又是書展。匆忙趕到,聽你的演講「站在左邊——我寫《巫言》」,你還是那麼美麗、知性、外柔內剛的令人迷惑。遲到的我一點不介意餘下的兩小時就這樣站在左邊。談到「左」/邊緣、「巫」、「言」,都是我最近十分感興趣的題目︰寫作就是一種上通天地的巫的工作嗎?「左」是一種作家必需的立場嗎?……中段你突然提到昨天晚飯收到一位香港朋友的書,然後就拿起《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念起來。並說,這書所言薩伊特的晚期風格,就是往後寫作的勉勵。
天啊。念了兩次,分別摺起來的兩頁。
差點沒感動流淚。第一,昨天飯局很晚才完結,回去還會翻我的書,是一個作者最最大的安慰吧。任誰再說文學評論是票房毒藥,也不能擊倒我了。第二,不是提到我才快樂。而是,晚期風格是我非常醉心的理論,到現在還未弄清,所以就更喜歡。天文姊的《巫言》,就是我最愛思考的「私語體」、「經文體」、「巫文體」這種寫作本質論的問題演練。巫位居左邊,「格格不入」(against the grain),與晚期狀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演講完結又是書迷搶簽名的時間,回到現實,我不會交際,不好打擾你,但我非常珍惜這種思想相接的快樂。但願我把《巫言》的文章寫好後,可以寄給你。
心靈素樸但本質華麗的人,很少,謝謝你給我美麗溫暖的文學願望。
什麼是鋼條身型?這就是鋼條身型。1982年開始跑步的成果,當時三十三歲。
「我一面跑,只是跑著。我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反過來說,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在那樣的空白中,每每也會自然潛進一些思緒。這是當然的。因為人的心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空白的。人類的精神並沒有強到可以擁有真空,也無法保持一貫。」
其實,往後關於跑步和寫小說的關係,老實說並不怎樣新鮮。每天清晨寫三至四小時,把意識專注在自己所寫的東西上,其他什麼都不想不看。集中力之後是必要的持續力,然後是運動作息與寫小說作息時間的互動學習關係……
不是講得不好,只是,如果沒有那些好作品,誰要聽這些健康得像健教課本的道理呢?
但偏偏他是Murakami Haruki。
所以,那些淡而無味的馬拉松哲學,還是深深地打動了我。而且,很不知羞地,我會想起,最近我也開始跑步,以開始的時間計算,嗯,也是三十三歲……也如村上一樣,最初跑三十分鐘已氣喘不已,慢慢才漸入佳境……不過我的跑步時間通常是深夜11至12時,不是他的清晨五點。無論如何,我很想為生活製造一些高質素的空白啊,因為「人類的精神並沒有強到可以擁有真空,也無法保持一貫。」這句幾好,好型。
會帶著這本書入夢的。好樸素的封面。
晚安。
不過看下去,其實會有一點低迴與唏噓的。例如 'Are you a flirt? Because if you are, there is trouble ahead for you' 〔你不安於室嗎?如果你是,你有排煩〕非常直接地指出婚姻與自由的衝突。往下你更會發現整部書的架構與理念十分鮮明,甚至帶有點點(後)女性主義。書中主張妻子不妨耍耍嘴皮、手段、古惑,不與(肚餓的)丈夫正面對抗,因為,'After all is said and done, husbands are not terribly difficult to manage.' 正吧?充滿自信﹗書末寄語各位姊妹,只要時刻比那個時代的太太天敵更甜美、更可人,就沒有事情解決不到……那個天敵,叫丈夫公司裏的女打字員。
真是Good old days啊。
因為到現在還未能擁有這本書,我對評論所說這部書在當時屬前衛之作,頗有疑惑。直至我發現原來還有另一本應是作配套的寶物︰
世上沒幾個人知我最驚的是什麼,總之,我現在又碰到我最驚的…… 當然不是Ringo Starr。
言猶在耳,昨天說要找個機會寫寫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村上的和Beatles的。今天趁午飯空檔找找資料……原來,凡事太認真就會出岔子。
且讓我平靜一下,從頭說起。從第一天聽Norwegian Wood以來,我心裏就想著那是「挪威的森林」,因為挪威真有好多松木杉木林。所以Beatles的這首歌,一直以來是我夢魅以求的純愛典型,就像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A Hard Day's Night, Love Me Do…活潑而害羞的完美男生愛的告白。
怎不是呢?簡直無可抵擋。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我的理解︰單純男生偶遇北歐女生(天知道他為什麼跑到挪威的森林),女的邀他作客,房子十分簡單,椅也欠奉,飲酒聊天到深夜兩點,就各自就寢,一個睡床,一個睡浴缸(isn't it cute?)早上醒來,女的已離開了,男的就在她家中,獨自生一個火(因為挪威好冷嘛)。萍水相逢,不問來去。
好了,真相是︰Norwegian wood是挪威的木頭(﹗)夠煞風景了吧,而且還要是一種cheap木,英國工人階級無錢裝修屋企才用的輕軟木頭,暗說女的不夠格調,但又要扮高貴,要人家睡在廁所。於是,男的翌晨醒來…你猜對了…I lit a fire,一把火燒掉房子﹗(最慘情的是,資料來源︰Beatles...)
夠懵了吧,我把這歌誤解了十年以上。不過,陪我誤解且更高調地展示出來的應是村上先生吧。他讓《挪威的森林》的渡邊、阿綠與直子那麼憂鬱地喜愛著這首歌,且誤打誤撞譯出個這麼遼闊美麗的書名。
但始終,這讓我失魂落魄了一個下午。期間請教過對建築物料應是博學多聞的文生,他很清楚地告訴我,是的,挪威的木是生長期短而便宜的木,只有香港人那麼不環保用柚木做地板……
我繼續抱著頭訴說John Lennon自言怎樣把這歌寫得煙幕四起,因為他要瞞著當時的妻子Cynthia,把他的一段外遇寫入歌中。天呀……幸好,還是玲玲女士冷靜而有情「歌曲的調子也很重要,這樣抒情的結他,不可能是一首不好的歌。反正已經事過景遷,我們現在聽我們的。」
幾乎沒感激流涕。但整天還是有著那忐忑的影子,而且對於Beatles,真是不敢再隨便說喜歡了,就如他們的歌所說,Hey, you got to hide your love away......甲蟲樂隊,你好呀,把我嚇成這樣。知得越多,痛得越多,又一該死的明證。
然而,這四子,還是那樣吸引。Paul McCartney,生個女也這麼有才華,不時打劫我們的銀包。
你說呀,還有什麼可以全心的喜歡呢。在這個驚魂未定的日子,能夠有你這個朋友已很好了。親愛的,祝你生日快樂。
愛一個袋,總是先愛上背著那個袋的自己,想得好美好獨特。而實情往往是,一街都係這個好美好獨特的幻想。結果,還是忍痛辭別了它。
第二個,比較不正常,但懷戀如一︰德國偶遇之Gerolsteiner弱氣礦泉水樽。那個湖水藍瓶蓋、樽身無懈可擊的比例、剛好叫人安心和解渴的1000毫升容量。我把所有買來其他牌子的水都裝進它,非為冒充,而是實在不忍丟棄任何另一個Gerolsteiner瓶,因此以示忠貞,就帶著它。
記得還有regular強氣的銀色版和應是citrus味的檸檬黃水樽,但最愛還是這個貼心的弱氣水樽,彷彿怕我初來甫到,未能適應強氣礦泉水而讓我先來一瓶湖水藍的弱氣水......
有說魔鬼在細節,其實天使也在細節。一個水樽,讓我想到這麼多快樂的東西。相中的我正央求坐在對面的董生給我的水樽拍照,應該是第四張(獨照,合照另計)。我小心翼翼把它扶穩在火車窗旁,盡量避免入鏡。可現在鏡頭內看到的,仍是我較喜歡的自己的部份︰我的耳朵和髮邊、綠色Military Jacket、ipod耳機,以及瓶頂上方戴著婚戒的偏短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