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師母

〔開學日,前一夜只睡四小時,簡直跟自己過不去。〕 〔淺野忠信那個bob頭,也跟他自己過不去。不忍讓你看正面。〕

連續三節課,累,但見課室坐滿要加椅,也開心的。但此等盛況僅只開學首幾天,學生都信誓旦旦眼睛明亮,真是快樂要趁早,蜜月期後……再說吧。
加上SG第一天遠赴九龍升讀小學,一家三口都開學,緊張三倍。

倦,但阿智借給我從日本帶回的《母べえ》DVD,不能不看。
三月時在電影節錯過了,淺野忠信、吉永小百合,中譯《母親》。
但根據 synopsis,二人的關係應是學生與師母。
老師是作家,因反對天皇聖戰(WW II 而已)犯思想叛國罪入獄,學生淺野忠信負上動盪時期照顧師母一家的責任。但最後仍得分離、戰死。

技巧細緻,但看得我若有所失。
也許太過典型吧?老師德高望重、師母含辛茹苦、女兒忍辱負重。山田洋次監督,不喜標奇。
但想真一點,都有刺點或驚喜的。

師父與學生都喜德國文學,在獄中叮囑要家人帶的書是歌德的Italian Journey,阿董生至愛之一。淺野忠信唱舒伯特的Lieder,卻是我最喜歡的古典曲種之一。那種歌,一聽就感到熱情而硬朗的知識份子口味。德國的教養,在那是非艱難的戰爭日子,又特別絕望與矛盾。

沒有俗套,最最難得。學生在老師家出入照料,感情日深,但全片沒有一句半句閒言閒語或三姑六婆之所謂壓力,簡直要捏一把汗。因為人物已經太典型,再加這些濫調,萬劫不復。
只有老師的妹妹為大嫂開解「你沒察覺到他有喜歡的人嗎?」師母只大方地震撼著,沒有老套的否認或扮唔知,也是難得。

都說是淺野忠信演技又一大進之作,雞手鴨腳地照顧師母固然可愛,赴死前笨拙的表白亦動人。但吳念真說得對,這電影的重點,應是女人︰「發起戰爭的是男人,承受的是女人。」戲中所有女人都深明大義、相濡以沫、能屈能伸,讓男人去做英雄、政治犯、反對者或甚至犧性者(女人卻連犧性的空閒也沒有)。

惟一的同情,是師母高齡離世,兒孫在床前安慰,說可以在天國與父親、姑姑、及伯伯重遇……師母臨終卻說︰「我要和你爸在今世一起,不是來世。」於是我就非常同情淺野忠信,他死前記著她,她死前卻竟一句也沒有提起他……又還是,不能提起?

可是讚來讚去,仍是若有所失,覺得差了一點點什麼。
嗯,可能因為。
我從來不缺做師母的機會,阿董生也有不少學生,但真正會稱師母的,沒幾個吧。
而我也從來沒有,做師母的氣派和風範。
因此看到吉永小百合的完美演繹,就妒忌起來了吧。
無聊啊。我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