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未有機會細看,二書都只看了個序。才想起,原來我已經很久沒有買古典文學的書,亦即是這些很「中文系」的書了。其實我以前念的古典科目比現代的要多,但可能緣份有限,雖是喜歡,沒多大進益,亦未算下過苦功。現在無壓力下每天讀一點,不知會否有新的體會。
納蘭詞,一直覺得有點偏門,起碼不會名正言順出現在詞選課中。大概因為其實有寫得很通俗的時候。但這個大俗,就是有直指人心的能力,令人好像與真理打個照面。或如英姝所言,好的文學,都有一種力量,名之謂「它在說我﹗」的能量。例如︰
〈攤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真的老嫗能解,淺白至匪夷所思吧。可是反覆念下去,人到情多情轉薄、人到情多情轉薄……其實充滿paradox與細察下的真理。我不說了,現在又不是教書,會明白者自然會明白。
還有,〈木蘭花 擬古決絕詞柬友〉(其實我也想寫一首諫友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唉,「人生若只如初見」,就好了﹗可惜此事古難全。後二句同樣淺白︰我們抱怨故人變心,其實人心本來如此易變,不足為奇。這四句,不動聲色地解盡世上百份之九十的怨懟故事。但能否用來諫友呢?真要試過先知了。
什麼是通俗的力量?這就是通俗的力量。王國維《人間詞話》索性說︰「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完全懶得矯飾的情感,就是貴氣。三十一歲的人生,過份短促與華美的納蘭性德。
本來還要買《容齋隨筆》,但我所不懂的典章制度、史地知識太多,恐怕讀著會相當沮喪。待日後碰到專論文學的《容齋詩話》再買吧。事實上,我要買,也不過因為那天看到你在讀原版木刻的《容齋詩話》(忘了是否線裝),那津津有味的模樣是那樣的吸引。
好熱的秋天啊。靜夜裏一點涼意都沒有,背上都是汗,教人毛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