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過去的種種埋在心肝底

〔雖然早前碰到大學舊同學交帶要多多支持《行動代號︰孫中山》——台灣好電影,哪有不支持的道理——但「那些年」太久了,大男孩以外,想代入一下滄桑的歷史,金門八三一。〕
老實說電影還未看,所以《軍中樂園》還有許多疑點︰導演鈕承澤的手法有時頗凶悍、而找阮經天飾演光顧軍中特約茶室的純情兵哥,所謂軍妓的痛苦亦馬上很難成立吧。這戲認真嗎?

關於勞軍女郎,有秘魯略薩(Llosa)的 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還有大學時期讀過的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都是以笑寫淚。但一線之差,就是一線之差。要知美化悲慘,有時比醜化人性更大罪。《軍中樂園》會怎樣呢?看trailer還看不出端倪。

但無論如何,插曲《傷心無話》,動聽得讓人心跳手震。仿舊劇照混跡於歷史照片,甚有劇力。金門、馬祖、纖弱如花的女子在外島沙灘無目的漫行、在彈子房與茶室消磨和眺望。什麼叫「淒婉的歌謠」,一聽即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JqT95CeQI 

陳意涵非常美麗,不只是女性用品廣告中的小清新,難得面容與骨架同樣楚楚可憐。再來兩張︰

另一女演員萬茜也很好,出汙泥而不染的路線,深藍無袖旗袍在軍中樂園竟然穿得氣質高雅。不過她領金馬獎那一襲龍袍花紋的禮服很不適合她,為存忠厚,這裏就不貼了。

或許我還是太多口了。聽吧,《傷心無話》,無可抵擋的台語叮嚀,棄捐勿復道。大概將會是繼《戀戀風塵》以後,另一長駐汽車的原聲大碟吧。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港式華麗與蒼涼

〔我有一千個理由不寫這一篇的,但想想也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去寫。〕
先說不寫的理由啦。香港電台「華人作家」系列,首二集有董啟章,熟人自我捧場,固然唔好;到其他集去踩場,更是唔啱——且看節目片頭,張愛玲董啟章字粒並排,實有不敢當的錯置感啊。

(唔好問我另外九百幾個理由是什麼。這叫修辭。)

但我還是想提一下——也順道提醒自己——香港人,其實真有別人所不及之處,即使在文化領域。我們實在要加把勁,在所有值得表現與努力的地方,都不要錯過,不要掉以輕心。

我想說的是,華人作家第三集「張愛玲——華麗的孤寂」其實是幾好睇,也蠻有意思的一輯。製作上,包括了洛杉機、愛荷華、哈佛、台灣、上海,甚至溫州的片段,矢志緊隨張愛玲的一生足跡。除了較為人所熟悉的前半段成長與成名經歷,也頗細緻地展現晚年美國生活以至晚期風格,例如身後出版的《小團圓》等作品之自我指涉等,都是難得的題材。

其次導演對張愛玲一生的居所頗有偏好,亦讓我們看到從小時仿西式大宅以至荷里活公寓時期鄰居的訪問,不單珍貴,且有獨特的生活感。我不肯定這是「港人」才有的拍攝角度,但節目中有關作家經濟生活的描述頗有港味,像1968年起的皇冠出版社版稅銷量帳簿,密密麻麻的一大本,每欄都蓋有「本版本期 全部結清」的大印,如果我沒看錯,大部份都是五位數字,就算是台幣,數百數千本的印,看後有為作家的晚年鬆一口氣之感。
訪問當然少不了,「祖師奶奶」作者德威教授一錘定音一定在場,專業到達「迷」級的學者陳子善教授深情出鏡,「也是好的」。但最讓我覺得特別甚至有點親切的竟是宋以朗。親切的當然不是指個人層面,而是那種「香港精神」的親切。宋淇夫婦與張愛玲如何相知相交,在各種陸續發表的晚年書信與傳記中一清二楚。但他們的兒子,竟也在父母去世以後務實地承擔張愛玲遺產繼承人的各種事務。也許因為宋以朗本身不從事文學研究相關工作,就平添了一份踏實無私的使命感。

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妒忌宋先生,但你看他說在家中儲物室掛勾上的一個膠袋發現一大包張愛玲的剪報書信時的平靜,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繼承當年父母救人於困扼苦悶中的心思。而這個寶藏,這些難得的人,就在香港,九龍嘉多利山。

上海有近距離觸摸傳奇的張迷,台灣有形神俱備守護有加的張迷,香港的張迷,都很生活化,默默地介紹工作、出主意、解愁悶、抱不平,一切盡在《張愛玲私語錄》。

所以我覺得「張愛玲——華麗的孤寂」雖然標題不怎新鮮,但內容卻是平實、有港味、接地氣,看出香港在張愛玲一生中的意義,不簡單。可是——

可是,香港製作中偶然的欠專業,也很叫人痛苦。先講最驚嚇的︰
這兩個人怎麼可以「真的非常般配」啊?那是錢鍾書! 不是胡蘭成。天!

在此只希望遠在北京的楊絳女士生活愉快、壽比南山,不會有機會看到香港這一輯「華人作家」。

這幅「對照記」在片中出現三次,看一次痛一次。錢楊絕配,於心不忍啊。究其原因,網上research之累也。這張「合照」,出自網圖,以訛傳訛,就係咁解。對於常以Google搜圖備課的人(me!)來說,真是一個絕絕絕絕大的棒喝啊。

其他的砂石彷彿就不大重要了,但有些仍希望製作方面多加留意,例如︰

1. 題在照片後的金句,千迴百轉,張迷都會背︰「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不可以隨手變成「從塵埃裏開出火花」啊。雖然塵埃開出花來也不見得很通,但塵土之低微,因有喜悅成花,有體會者自然明白。總之,張腔之下,斷不會歡快地從塵土擦出愛火花的。(除非此句有新版本出土,但到時我還是死不會承認這愛火花的。)
2. 又,珍貴的信件與手稿可以近鏡看到,很難得。那麼難得節錄一二,就最好校訂清楚,不通的句子就不要加在祖師奶奶身上了。例如講述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在碼頭惜別,登船後離情難遣,就寫信給夫婦二人,我在旁述中聽到「我一路哭向房中」,正要想什麼是「哭向」房中——
就看到下一個鏡頭的手跡︰
右上角,原來是「我一路哭回房中」。

3. 又例如,千辛萬苦找來的佚作,再出版,手稿為證,是《異鄉記》︰
但字幕一出來,又成了變形記,I mean,《異香記》︰
香港,實在是一個異香撲鼻的地方,這裏沒有諷刺,真的,肥土鎮也好,V城也好,小小一個地方,總能夠在歷史邊緣或轉折處,發揮異樣的作用,例如在張愛玲研究上,出現如此突破的一筆遺產與繼承者。又或者在這樣一輯「華人作家」系列中,出現張愛玲的柴米油鹽(而幾乎沒有提及任何一篇名著的內容,不要說是演繹了),我覺得這都是別處沒有的態度。

只要我們,再加多一點點點點的努力,有一天做到務實中見華麗,不是很美好嗎?我今天網民上身地Cap圖找穿崩似的寫一大篇,是希望在覺得我無聊的人以外,也有人會看到一點「愛之深」。小錯難免,但一點一滴堆積起來,就成了對作家的輕忽,這才是文學最大的蒼涼。

p.s. 你一定會問,咁華人作家系列「名字的玫瑰——董啟章地圖」呢,你又寫唔寫呀?嗯,唔駛急,我會寫的。有朝一日。但未必在本Blog。:)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新世紀福氣魔師

〔剛剛想寫一下近日看過的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裏面的Cumberbatch有多精彩,再世王爾德一樣,dandy得來又正氣純潔,一點不露痕跡,在我中毒一般喜愛的七十年代諜戰風格裏簡直錦上添花、大放異彩……W...wait...咪住,你要結婚?〕
係Engagement,「定婚」者……不過有咩分別呢?已夠一眾女(男)粉絲夢碎。但沒辦法啊,天要下雨、Sherlock要結婚,不得不如此呀。作為「福粉」,就盡情八卦一次然後再重新做人吧。首先,這人真太可愛了,登報紙宣報訂婚?咩年代?So old-fashioned! So sweet!

所以難怪樣貌似田鼠(他自己都話似)都可以娶得美人歸。這位Miss Hunter,人如其名,獵人不眨眼的級數︰牛津語言系畢業、精通意大利文法文、得獎舞台劇女導演、能唱能演,還要長成這個樣子︰
嗜好方面,Hunter小姐是個鋼琴和馬術高手。天啊,聽清楚了嗎?馬術! Skilled equestrian! 做戲都無咁誇張。所以看到二人這張一起看French Open的照片,真要想想到底Who's the lucky guy/gal?
繼左治古尼之後,又一個天上人間的絕配故事。心碎還心碎,但型男如果無眼光,型極有限;加上好眼光,喜上加喜。還是一起期待婚禮照片吧,讓大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八卦下去。先看預想圖︰
將John and Sherlock位置對調一下,都幾開心架。終成眷屬,Goooood!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地圖。

〔無端端參加了崇基與醫學院合辦的Fun Run 2015,5K體驗組和10K挑戰組,更神推鬼使地填了後者,全因覺得10K才有「體驗」。好了,1月17日,還有八星期,點樣練跑呢?〕
像我這樣講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人,練跑,當然要先買嘢啦。年紀不小了,不會再從頭到腳狂買一套運動套裝衫袋加跑鞋,即使醉心計步器心跳儀都不會花一千幾百買什麼Sportsband 或 Nike Fuelband 了。Gadget迷如我,今次只花了十五大元買了Argus計步器App。起初就以為只是一個裝在電話上的心跳+計步器。昨天試用,把心一橫不用跑步機不跑小公園,一口氣直奔上水馬會道運動場,再繞場跑八圈才收工。到在場邊一邊聽Radiohead 一邊做收操的時候,才見到App上有一格美麗的地圖。

打開,就是我從家中出發到上水的路線,深紫色,還有運動場上深深地繞了的八圈。速度、路線、距離,真的不能騙人啊。第一天跑了6.65K,慢是慢了點,但一點不辛苦啊。這次因為天黑得太快,坐了一個站火車回家,下次早點跑個來回就該有10K了。

晚間的運動場十分悠閒美麗,射燈下許多人在認真地熱身或慢慢地做收操。而有個人造衛星次次陪我跑,感覺好威,大大增加了動力。

形式主義者如我,以後甚至會收集每天不同路線的地圖,或者以不同路線設計圖案噢。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We need to talk about 死神

〔又不是住在鬼仔區,鄰里間自然不會trick or treat,10/31,也就這麼過唄。晚上打開電視,明珠台《死神來了4》,不是吧,激發我要好好看一齣似樣的電影來「應節」,從那堆未開封的DVD中選了一片似乎最貼題的……果然,看完發覺,"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才是真真正正的《死神來了》。〕
港譯《我的兒子是惡魔》,這次我不會再說中譯精彩了,因為這個來自原著小說的片名,保留了一個很重要的矛盾︰未成年的兒子在校內進行大屠殺,父母到底要負上多少責任?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語氣中包含了一種軟弱與過度的善良——死到臨頭了,還在跟老公慢慢地提議「讓我們來談談凱文?」但我們又真的忍心為這個而怪責這母親嗎?

DVD封套說是英國版的《告白》(故事發生在美國,製作是英國),但看來《我》片更絶,或者更虛無。《告白》的三個媽媽還可說是各有偏執,但Tilda Swinton飾演的母親Eva,除了面容蒼白了點又稍欠耐性以外,我們找不到惡魔兒子的基因。

但正如海報所見,電影刻意做就母子間的對照,黑髮、冷峻、相同的表情、會把頭浸在冷水中、對世界不滿而批評。嗜血的兒子與沐浴在蕃茄節中狂喜的母親,有沒有一種關聯?

電影的穿插敘事、美術攝影,都非常精彩。甫開場即講述母親搬到監獄附近的一所破房子,找卑微的旅行社工作(而她從前是著名旅行文學家),一為方便探望兒子,一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鄰里的紅油和兜巴星不會放過她,她只能贖罪似地勤力打磨洗擦,那血一般的紅油。

誰都會覺得,Eva大概早已一無可戀,但電影的「絕」,在於她定期探望兒子、為他承擔一切辱罵、更重要的是,她那所爛屋仍留有一小房間,陳設與昔日大屋中的深藍睡房一樣,細意洗熨他的汗衫,床鋪,似乎等著終有一天團聚。

她甚至看得出兒子在未成年法庭中行使的技倆,深明她可能一生也不會了解這邪惡的動機。

這堅持,你幾乎要覺得她罪有應得了。

英國《衛報》有一篇影評說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話︰為什麼一個母親,會像聖母承受耶穌的榮耀一樣,承受邪惡兒子留下來的挫辱呢?

每次見到有青年重大罪犯的家人向全世界道歉,我都會問,為什麼。而答案可能在於︰因為榮耀也全歸於你。兒女出類拔萃,父母與有榮焉。

也許《我》在故事層面是虛無的,但訊息有積極的地方,我們都應該盡量把人看成獨立而自由的人。不單只是「禍不及父母」的問題,而是,也許Eva當初,亦不應強求兒子是自己完美的延伸,不必用無限的容忍來成全美好的幻象︰一個事業家庭兩成功的人。

但說時容易,我還是深深為Eva所打動,她其實就是一副不甘心的性格,簡直與死神搏鬥,惡魔誕生了,她就是相信愛能戰勝一切。真的嗎?連Kevin都開始不清楚了,她還要撐多久?

答案就是影片終結時,推開門後的一片刺眼的白,不是如何面對的問題,是你總得面對。

p.s. 好吧,大時大節,說點開心的吧。上周與我的兒子Terence到這個本土化到不能錯過的「海洋公園哈囉喂全日祭」啦,雖然幾乎乜鬼都冇玩(只去了多啦A夢鬼屋,驚嚇度係一個南瓜),但我們還是對各個鬼屋外的人龍和宣傳都很感興趣。其中最經典的是今年找來不同的Sponsors來建鬼屋,真是好鬼有生意頭腦。最玄妙的是由「現代教育」贊助,驚嚇度有十個骷髗頭的乜鬼H14,完全唔知係乜。難得Terence平日尋根究柢的精神不發作,我們只好在門外瞎猜︰「現代教育,十級恐怖,裏面應該係考緊試,勁難,但做到合格先可以返出嚟。」:D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天秤 Libra

〔阿倫特生日(始終不習慣「鄂蘭」,太中式與女性化),Google doodle 已經很有品味地替她慶祝了,但我又不是董生,連一本The Portable Hannah Arendt 也翻來翻去始終讀不完(非常對不起 'portable' 這個字),又豈敢在人家生日之際多多事實呢?惟近日心事未了,且抄書一段,以收吾心。〕
關於寬恕與承諾︰

Without being forgiven, released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what we have done, our capacity to act would, as it were, be confined to one single deed from which we could never recover; we would remain the victims of its consequences forever.” On the other hand, “without being bound to the fulfillment of promises, w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keep our identities; we would be condemned to wander helplessly and without direction in the darkness of each man's lonely heart” (The Human Condition, 237)

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那麼需要被寬恕。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把寬恕與自由結合得那麼美好。是的,寛恕讓我們從自己的所作所為釋放出來,勿為「永遠」所制壓;承諾讓我們尋回自己,使個人不為孤獨的心靈。寬恕直面過去,使人從「無可逆轉」中解放;承諾則面對將來,為「無可逆料」畫出一點可見的願景。

更重要的是,以上兩個信念皆是對「眾」的肯定——必得有他人的合作與行動,我們才能得到寬恕(人不能寬恕自己的,可憐),承諾才有意義(只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誰有興趣去奮鬥呢)。當然也是對自由的肯定,我們可以undo something,可以start something,是最自由的。

不想如置身黑暗的荒野無助獨行,就要好好思考寬恕與承諾。

透徹而深刻。10月14日,魯迅以外,又一個充滿魅力的天秤座。

p.s. 說不定是潛意識,猛然想起今天PY教授說過下星期要講〈寬容與自由〉,且再抄一段︰

我曾說過,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我現在常常想我們還得戒律自己:我們著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我們受過實驗主義的訓練的人,本來就不承認有「絕對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這就是胡適,大白話,不花巧,可真誠動人,尤其「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就算你說胡適一生「好命」才有這寬容,但也往往越是好命的人,越不會看出寬容的重要。

不過文章真是寫得平坦。12月17日,人馬座,愛自由,真不折不扣的自由主義者! 但魅力稍遜,天注定,無計。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誰於拍子機複製出 假快樂

〔一整天的收音機,許多節目都變成了憑歌抒情。才知道,我們的流行曲有那麼多熱血沸騰的音符與歌詞——開始至今多考驗,手裏利劍常斷;我是個地球人,我像每一個人,成熟也天真,感到不公會怒憤;沒意識學會了蒙住兩眼,迷信煙花未散;同熱愛這片土地,大家刻骨銘記……如果有一套「抒情香港論」,我一定會記起這些把我們連在一起的歌。〕
當然還有小克的〈主旋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JoPLG-Bnc 
MV頗令人不安,但,舊,日,你有你邁步,我有我邁步,愛若是藍圖,永不用設起圈套。
非常悲傷而深刻——若果有愛,何需徒勞;若果無愛,同樣又何需徒勞。
如果有藍圖。

愛人和愛國都一樣,若沒心,就不用了。
同一口徑多麼愉快與安全。而被迫同一口徑又是何等痛苦。
感謝幾天以來各種自發的、自由的、多種多樣的啟悟。
但不要用一種罐頭取代另一種罐頭,我時常提醒自己。

在英國的Haze說︰This is where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can have its defining moment. Teachers don't teach every answer.
Defining moment.
罷課的,邁步踏進一個讓香港定義自身的時刻。沒罷課的,同樣處於一個定義自身的時刻。
尤其當我看到你們勉力學習,盡力為他人帶來感動與聯想,例如一課豐富而用心的導修,以前一夜的新聞圖片,定義詩與人、社會的關係。

大家都正在不同的崗位上學習不斷。列寧的話我能記的不多,但to learn, to learn, to learn,總是可以。今早再讀《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首章〈五月四日那一天〉,只覺歷史現場波譎雲詭,天氣、星期、路線、一份聲明,都是幽暗的轉角,打個照面以後,效應傳遞也可以好漫長。總言之,這次不是冰桶,要找的數也不是100美金,餘波可能是蝴蝶效應。

但,蝴蝶就蝴蝶吧,都是自由的,能拍翼的如何能放棄?無可預測、不能統一、化身千萬可能,也許正是歷史動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