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夕拾朝花.愛國攻略

〔終於有人話︰連XXX的專欄,我都可以在網上免費任睇呀,你邊位呀?要我為你逢星期一買報紙?訂閱網上報?〕
你話紙媒點可以唔死。但重點是,都鬧得啱嘅,文章正是多些人批評才有進步,從今以後,我貼我貼。

愛國攻略

欄名叫「夕拾朝花」,簡言之,都是舊聞。話說七月書展過後,頂級好人鄧小宇竟安排到偶像亦舒之偶像張敏儀女士並小思老師一同在Hong Kong Club午飯。張大姐氣場不凡,心思細緻得如劇中刺繡的小宇就說起《延禧攻略》來活絡氣氛︰「呀,聽講《延禧攻略》好似話幾好睇噃。」大姐卻是一句到尾︰「女人在宮裏鬥來鬥去我不愛看﹗」二話不說就轉到大河日劇《龍馬伝》。

當時《延禧攻略》剛上映不久,張大姐至今是否真的一眼沒看不得而知,倒是她的斬釘截鐵教人印象深刻。有時「不看什麼」比「看什麼」更能說明你是什麼人。看宮鬥劇必得接受一個簡單前設——那是一個皇上說了算的世界,所謂忠君愛國,臣子妃嬪,都圍著這一男子團團轉。對於胸懷廣濶,志在千里的人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姐不愛看延禧,簡直合情、合理、合法。

但畢竟上一套真正稱得上全城熱話的電視劇,已是二千年初的《大長今》了。加上近年觀眾幾乎聞大陸劇即窩火,內地所謂「刷爆朋友圈」的《瑯琊榜》在香港無聲落幕,其他戲名動輒七八個字的更不用說。所以我要問的不是《延禧攻略》何以火紅,而是它何以在香港以星火燎原之勢「刷爆屏」。

起初的確只是星星之火。記得八月剛播出時大家還在批評劇中的生面孔看來千人一面,並對「我們的」佘詩曼長期處在鏡頭角落寂靜無聲而頻呼「陰公」。當然隨著劇中人面漸熟,顏值上升,梳化服佈景精美,攻略式劇情展開,追看人數穩步上揚。但我始終認為,此劇在香港真正稱得上全城哄動,一定是在嫻妃佘詩曼所謂「黑化」之後,並且在登上皇后寶座時達到頂峰。

《延禧攻略》減去佘詩曼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恐怕只對香港人有意義。而比起她是否「只」收了兩百萬片酬,我更在意報導指「嫻妃」一角原來一早已屬意由香港演員來演,曾經考慮的還有胡杏兒、胡定欣、楊怡。比起另外幾位視后是否痛失機會,還是佘詩曼演技的確無人能及,我始終放不下的是︰為什麼嫻妃,清高宗繼皇后,輝發那拉.淑慎,一定要用一位香港演員來演?

          先回到前一個問題,我認為香港觀眾是由發現《延禧攻略》的真正主角是嫻妃開始,才能通過了抗拒陸劇的心理關口,讓此劇刷爆朋友圈。按理此劇主角是延禧宮主人令妃魏瓔珞沒錯,但像我這樣的一個香港觀眾,無法不留意到,第一、如果有看《如懿傳》,就知道歷史上妃嬪的住處並不固定,隨位份升遷。劇中當上皇后前的嫻妃,住的正是延禧宮。二、令妃魏瓔珞電競式的過關斬將無疑緊張刺激,但十居其九還是兵來將擋,被動還擊居多。倒是全劇在形式上最具「攻略」意味的,首推嫻妃「剪燈」之舉,與《瑯琊榜》梅長蘇燒名牌意義相當。「延禧」與「攻略」的真正主角,未必不能是一位香港人。

          當然,稱得上「攻略」,許勝亦許敗。嫻妃最讓我們潛意識地「共鳴」的,不只是她由香港女星演出。還有她可能住過位處六宮右下方的延禧宮(南方小島),起初極力置身後宮鬥爭以外(政治冷感);自知美貌與才藝有限(天然資源局限),受盡壓迫(百年殖民滄桑);最終明白強大自身實力最重要(經濟起飛)、最後當上六宮之首(國際大都會)。香港人,有無共鳴?

          歷史上的嫻妃到底如何在乾隆第四次南巡船上觸動逆鱗以至永遠消聲匿跡,查到《清史稿》也是語焉不詳。電視劇把一切歸結為愛,輝發那拉氏斷髮直斥愛新覺羅.弘曆不知珍惜,肝腸寸斷同時又大快人心。嫻妃黑化,終究因為愛弘曆太深;所謂謀反,不過是期望在愛中爭取一份公平。只可惜愛無公平,令妃一語道破︰「妳一往情深,可是為什麼要告訴他呢?」「我們的」佘詩曼當然可以然相問︰「我為什麼不能告訴他呢?」但沒有,她的紅眼眶與淚水展示了一場精湛的愛國教育——就如她經常在廣告時間以女神姿態提醒我們的——愛國愛人,和護喉潤聲沒有兩樣,溫和草本,「啱啱好,先係好。」

(原載2018年10月1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