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一個非正式的制度

其實我哪裏知道什麼是江湖。對我而言,那簡直是另一個星球。不過是一次偶然的道聽途說,就發現江湖原來距離我們並不那麼遠。 或至少可以說,「江湖邏輯」距離我們不那麼遠。
曾經有學生打算研究一本關於江湖的小說,於是有一陣子看了些關於幫會或江湖中國之類的書。說穿了其實是頗為理論化或制度化的一回事。講關係、人情、面子、混世、修復,或就如書中所言,江湖幾乎就是「蛻化了的儒教」,非常有條不紊,不難理解——至少理論上如此。但感覺上,不入流如我,這些價值觀與工具是與我無關的,知道就好。

可最近,碰到一件事,就讓我回想到另一件事。
多年前有位教授出了點新聞事故,一位圈中前輩級朋友問我看法。那時比較不世故(其實跟今天也差不多啦)直接答了句out of question的話︰「其實他對我倒是很好的。」
這位世故的朋友就跟我說︰

「我發現一個人對他人的判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道德對錯判斷,大是大非,例如有沒有出賣國家、殺人放火之類,非常清楚。二是私人判斷,關乎一人的私生活,如對家人好不好、是否好父親、感情生活是否檢點之類。第二個判斷有時候殺傷力比第一個大,看各種政治選舉的抹黑就知道,因為大是大非的事情不那麼容易犯錯,但私生活的印象卻具體深刻兼sensational。但第三個判斷標準,個人判斷,才有最大能量,那就是『他/她是否對我好?』」

「你是在調侃我嗎?」記得我還是衝口而出了。

他笑著說「不敢」,但實情就大概如此。
我想江湖就是靠大量「他對我好」的漂亮關係而運作的地方吧。如是者,其實哪裏都是江湖(嗯,非常港式邏輯的氣味,不知是金庸還是《七劍》還是徐克還是港產片……總之就是「哪裏有人,哪裏就有江湖」之類的邏輯)。
什麼時候我們被記著了、被感動了、被好好的禮待了,而稍稍放下第一和第二個判斷,就會走進了所謂的江湖規則,一個非正式的第三種判斷制度。那我到底是否喜歡江湖呢?實在不知道。我想這不是喜歡與否的問題,而是一旦進入了,大都相忘其中,並會如一條魚一樣地在水裏說「這不是江湖不江湖的問題。」

〔很明顯這是一篇非常缺乏江湖經驗者的胡謅,也許有天要虛心請教一下寫過《江湖有事》之類書籍的朋友,補習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