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夕拾朝花.愛國攻略

〔終於有人話︰連XXX的專欄,我都可以在網上免費任睇呀,你邊位呀?要我為你逢星期一買報紙?訂閱網上報?〕
你話紙媒點可以唔死。但重點是,都鬧得啱嘅,文章正是多些人批評才有進步,從今以後,我貼我貼。

愛國攻略

欄名叫「夕拾朝花」,簡言之,都是舊聞。話說七月書展過後,頂級好人鄧小宇竟安排到偶像亦舒之偶像張敏儀女士並小思老師一同在Hong Kong Club午飯。張大姐氣場不凡,心思細緻得如劇中刺繡的小宇就說起《延禧攻略》來活絡氣氛︰「呀,聽講《延禧攻略》好似話幾好睇噃。」大姐卻是一句到尾︰「女人在宮裏鬥來鬥去我不愛看﹗」二話不說就轉到大河日劇《龍馬伝》。

當時《延禧攻略》剛上映不久,張大姐至今是否真的一眼沒看不得而知,倒是她的斬釘截鐵教人印象深刻。有時「不看什麼」比「看什麼」更能說明你是什麼人。看宮鬥劇必得接受一個簡單前設——那是一個皇上說了算的世界,所謂忠君愛國,臣子妃嬪,都圍著這一男子團團轉。對於胸懷廣濶,志在千里的人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姐不愛看延禧,簡直合情、合理、合法。

但畢竟上一套真正稱得上全城熱話的電視劇,已是二千年初的《大長今》了。加上近年觀眾幾乎聞大陸劇即窩火,內地所謂「刷爆朋友圈」的《瑯琊榜》在香港無聲落幕,其他戲名動輒七八個字的更不用說。所以我要問的不是《延禧攻略》何以火紅,而是它何以在香港以星火燎原之勢「刷爆屏」。

起初的確只是星星之火。記得八月剛播出時大家還在批評劇中的生面孔看來千人一面,並對「我們的」佘詩曼長期處在鏡頭角落寂靜無聲而頻呼「陰公」。當然隨著劇中人面漸熟,顏值上升,梳化服佈景精美,攻略式劇情展開,追看人數穩步上揚。但我始終認為,此劇在香港真正稱得上全城哄動,一定是在嫻妃佘詩曼所謂「黑化」之後,並且在登上皇后寶座時達到頂峰。

《延禧攻略》減去佘詩曼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恐怕只對香港人有意義。而比起她是否「只」收了兩百萬片酬,我更在意報導指「嫻妃」一角原來一早已屬意由香港演員來演,曾經考慮的還有胡杏兒、胡定欣、楊怡。比起另外幾位視后是否痛失機會,還是佘詩曼演技的確無人能及,我始終放不下的是︰為什麼嫻妃,清高宗繼皇后,輝發那拉.淑慎,一定要用一位香港演員來演?

          先回到前一個問題,我認為香港觀眾是由發現《延禧攻略》的真正主角是嫻妃開始,才能通過了抗拒陸劇的心理關口,讓此劇刷爆朋友圈。按理此劇主角是延禧宮主人令妃魏瓔珞沒錯,但像我這樣的一個香港觀眾,無法不留意到,第一、如果有看《如懿傳》,就知道歷史上妃嬪的住處並不固定,隨位份升遷。劇中當上皇后前的嫻妃,住的正是延禧宮。二、令妃魏瓔珞電競式的過關斬將無疑緊張刺激,但十居其九還是兵來將擋,被動還擊居多。倒是全劇在形式上最具「攻略」意味的,首推嫻妃「剪燈」之舉,與《瑯琊榜》梅長蘇燒名牌意義相當。「延禧」與「攻略」的真正主角,未必不能是一位香港人。

          當然,稱得上「攻略」,許勝亦許敗。嫻妃最讓我們潛意識地「共鳴」的,不只是她由香港女星演出。還有她可能住過位處六宮右下方的延禧宮(南方小島),起初極力置身後宮鬥爭以外(政治冷感);自知美貌與才藝有限(天然資源局限),受盡壓迫(百年殖民滄桑);最終明白強大自身實力最重要(經濟起飛)、最後當上六宮之首(國際大都會)。香港人,有無共鳴?

          歷史上的嫻妃到底如何在乾隆第四次南巡船上觸動逆鱗以至永遠消聲匿跡,查到《清史稿》也是語焉不詳。電視劇把一切歸結為愛,輝發那拉氏斷髮直斥愛新覺羅.弘曆不知珍惜,肝腸寸斷同時又大快人心。嫻妃黑化,終究因為愛弘曆太深;所謂謀反,不過是期望在愛中爭取一份公平。只可惜愛無公平,令妃一語道破︰「妳一往情深,可是為什麼要告訴他呢?」「我們的」佘詩曼當然可以然相問︰「我為什麼不能告訴他呢?」但沒有,她的紅眼眶與淚水展示了一場精湛的愛國教育——就如她經常在廣告時間以女神姿態提醒我們的——愛國愛人,和護喉潤聲沒有兩樣,溫和草本,「啱啱好,先係好。」

(原載2018年10月1日《明報》世紀版)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笑之極點,極之笑點

〔Delay, 過氣,慢幾(萬)拍,我最叻。〕

講埋呢張,唔再講了。在那些不大容易笑得出的季節、狀況、時刻,我常常都感謝那些奮不顧身地拍瘋狂喜劇的人。例如Deadpool。

還記得第一次看在屏幕前笑到不停咳,咳完卻又自虐地rewind再睇,然後又是笑到淚奔。

有些人就是有才又有膽——永遠記得Ryan Reynolds被問及對Deadpool2有咩期望,他說 "Low, (認真地點頭)...real low"——人生能有這任性的時刻,例如守護低俗,不會很多,令人傾心。

然後就是玩盡打不死、肢體再生,每次斷手斷腳要預留幾個鐘讓它(們)長回,由細變大,笑到痴線。偏偏這時Cable要來大和解合力打大佬,正在長回雙腿的Deadpool就要「一步一腳印」,在眾人驚嘆marvel又噁心disturbing的情況下,見證這不能笑但又笑到幾乎implosion 的一刻。

好了,重溫夠了。現在最期望就是董生今年除夕從南國返家,據說他會帶一種超好味的即食喇沙麵以及Deadpool1and2的DVD回來。香港HMV竟然全線斷貨,還說什麼稍後會有II級聖誕特別刪節(潔)版,黐線,看DP潔版,不如吃辛拉麵走辣(雖然我知有人會咁做)。

2019,無限期待,Low low low,DP1&2 藍光高清 in a row!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呢張呢張,真係好笑

〔聖哥傳。起碼在電話笑咗成分鐘都講唔到個故事大綱俾DKC聽。〕
 聖哥傳 電影的圖片搜尋結果
你看少年釋迦幾祥和,還有型到無朋友的松山研一,演完棋王村山聖又可演耶穌?Jesus Christ﹗呢D咪叫出神入化囉。

望住張相三秒都唔笑……聖人都唔會想同你做roommate啊。

這樣無聊的戲,能一起看的能有幾人?此時就會感到,有人去了新加坡,生活上還是有一點不便的。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好笑嘅嘢唔駛多

〔一個廣告就夠了。〕
 
跑步前碌一下電話,看到這句,笑咗三秒。跑完返來再查一下schmoedipus的字首schm-,最貼切的翻譯可能是「伊狄帕斯,什麼伊狄帕斯﹗」「什麼」與「schmo」近音。聽說典故來自一個猶太笑話︰
"I have to tell you, madam, that your son is suffering from an Oedipus complex."
"Oedipus, Schmoedipus! What does it matter, so long as he loves his mother?"
— Jewish joke
所以詮釋學一點,也可以譯作「殺父戀母情意結,yo,駛乜驚﹗」(這句式的老土卻可能要驚一驚)。所以回心一想,這「豬亦拍屍」未必算是「神譯」,有點用力太過。睇埋劇評︰

「 為什麼我們要看戲劇呢?《伊狄帕斯・豬亦拍屍》推動觀眾思考劇場的基本真理,與觀眾一同暫時擺脫死亡。」—澳洲日報《悉尼晨鋒報》

會唔會太煞有介事呢?

凡事想多了,就唔夠好笑了。 聽說此劇要招募觀眾「浴血」之類,體驗死亡。招募觀眾演出的做法,一般看到的觀眾都好像太肅穆。今次心底希望會好笑,希望有觀眾會認真地玩,認真地忍唔住笑。:)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未必係最好笑,但一定係最好睇(暫時)

〔如題。希望唔好叫我全家落地獄啦。〕
場內嚴禁錄影及拍攝,貼咩圖呢?只能說,真係香港玩晒。這次是真的。

先要多謝(大我唔夠一歲)的Hoiwood哥哥慷慨轉贈,痴心人為買票申請了DBS白金Eminent Card,只因一票難求。我話Eminent Card唔係要戶口長期有一百萬或者二千幾蚊年費才可以申請嗎?佢話,「係咩?」勁。

江湖規矩,不劇透啦。但劇情劇情,劇不可透,情有可抒。

入場不斷跟HW說,好緊張,好驚,好驚唔好笑。

講真,楝篤笑昇華到了藝術的話,藝術這回事,就是「今日有,聽日你未必會有﹗」

上次好笑,今次無人可保證好笑。好簡單啫。

我沒有想過有那麼多情懷嘢。講大膽講即興,有乜超越得過2014年場;講笑謔與自嘲,一定娛樂圈血肉史;講黑色,一定是冇炭用……

但這次看家本領盡出,咩叫當行本色——把老本食到出神入化,精妙絕倫,就不再是老本了︰

1. 畢竟是哲學出身,全晚不斷示範辯證法︰香港幾好都有/幾衰都有;黃金(華)年代人人懷愐,但無人真正想回去;我們從來的核心價值,就是無價值︰有容乃大,絕非耍嘴皮。

2.賑災︰其實就是小思老師常說的,從來無人教我們愛國,但災自然會賑。我們是如何失去賑災的藝術的?烏托邦主義當然就是這世界已無災可賑;現實主義當然是得悉捐款遭貪腐以後,人聰明了,自己災情自己救。超超超現實的主義是︰不再需要之一︰有無見過災民有錢過捐款人?無就收手吧。不再需要之二︰我冇感覺,唔想幫了。

3. 黃金(華)年代︰那種回到未來式的希望是正的,正於其實沒法;但真要回去「點錯相」、「唔關事既踎低」、影圈黑道,又有幾正呢?

4. 幻海奇情︰「勞碌半生,忙打拼,想係太平盛世做個小明星,贏咗有粒糖,一輸乜都無剩,光陰已……」臨別秋波、憑歌寄意,其實一響起auld lang syne 罐頭音樂我已喊,for the old times' sake,我們在黃子華中經歷了幾多成長、戀與失戀、結婚生仔、升職減薪,人生起跌。但為過去的好時光……第一次,棟篤笑,唔好問我有幾多個笑位,要問問我有幾多個喊位,或思考位。

仲有,唔好再估金盆浪口係咪真係最後一次,訊息已經好清楚,收山與否,不在子華神,在觀眾、在社會。如果我們繼續要尋找PK的故事,我們繼續真小家假正經,繼續不再介意「面斥不雅」……三十年前的「跟住去邊度」,終於會有答案——就是會昂然進入一個沒有楝篤笑的世界了。

仲仲有,亦無須再問子華神浪口之後係唔係去搵人仔了。其他我唔知,今次呢場,深圳以北既識笑,我——我——我覺得呢D人仔賺幾多都抵﹗但實情係,唔好話深圳以北大灣區乜乜物物,兩個世代香港人的笑(淚)點可能已經好唔同。

唔好嘈,俾佢抖下,for the old times' sake, 仲有25場。乖。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表姐你好嘢

〔表姐結婚,有人話想睇花絮照片,咁就,俾您睇囉。〕
 
表姐夫蘇格蘭人,可能對鹿情有獨鍾,宴會廳中有鹿仔擺設,但你見到旁邊有把刀,成個裝置原來係結婚蛋糕,全部可食。客人「分餅仔」時逐鹿中原的盛況,可以想像,不忍貼圖。
做得我表姐,年紀不會小,但結婚當日,少女過少女,甜蜜過甜蜜。
大合照,沒有醉爆的伴郎團很給力。
如前所言,著kilt的人,原來可以好型。親愛的Nic,祝你們永遠幸福。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唯一。惟一。

〔懷念跟我相處了不足48小時的Barnes新書,The Only Story

到英國出席表姊婚禮,表姊夫蘇格蘭人,新郎伴郎個個著Kilt,十分有型。

婚禮結束後往倫敦,與大妹Jac第一次去旅行,算是大件事,從倫敦再坐Eurostar到Brussels 及小鎮Ghent,再返倫敦睇樓、睇Monet及到Goring下午茶,也算行程豐富,順風順水。

只是回程機太輕率,急不及待把在Foyles 買的Hardcover新書展讀摩挲一番。卻竟然敵不過長途機中反反覆覆的沉睡,用餐時把書塞在前座椅背,就那樣永遠留在椅背了。

也曾聽過有人把書留在飛機上,當時心想,如果在乎,怎麼可能。如今方知,深愛若Barnes,在肉體疲弱的long haul,什麼都可以丟失。

回來當然馬上在Book Depository再訂。好在不是什麼簽名本,16.99鎊的教訓,遠不如機上留書的惆悵。

The Only Story的故事是這樣的︰人生七除八拆,最後留下的重要的故事,只有一個,而且這個故事,通常跟愛有關。

第二個重點︰初戀影響一生。

主題簡單到不行,但唯一,永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