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浮生末路

〔我還是那麼支持香港電影片名的神譯。浮生路vs真愛旅程,我覺得又贏一仗。朦朧中覺得可能兼有一點點音譯……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若夢、沈約、六記……無限聯想。真愛旅程?整個故事最精彩處就是巴黎之旅終未成行呀,又何來旅程呢?〕 我想我對於50年代美國是有點感冒的,毫無抗體可言。上一次感冒的是The Hours,妮歌潔曼與梅麗史翠普都可暫放一邊,Julianne Moore那一段實在中伏,含蓄至令人透不過氣。那些Oldies, 那些市郊玩具屋房子、太太歇斯底理又溫柔(隨時出走),丈夫軟弱又憤怒(隨時一夜間失去一切),戰後對平庸安穩的渴求,麥卡錫主義witchhunts的變本加厲,總讓那美好樣板生活底下充滿張力,讓人迷惑。至於生活美學上的小物就更不用說了,《浮生路》的old school風的衣飾鞋帽、一桌一椅、燈飾杯盤都看得我相當fetish。單看道具,已夠我慶幸在看的不是隔壁4號影院的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了,真的一點不curious啊。

確是一齣絕不適合情人節觀賞的電影,夫婦之間可以出現的齟齬傷害層出不窮。但劇本真是好,說是一雙為尋找夢想打算到巴黎生活的美國夫婦漸行漸遠的故事,以為在巴黎生活的矛盾將會是重點,但原來從未成行﹗所有矛盾都無中生有,又本該如此。點燃一個夢想的喜悅是那麼真實,只是後來的痛苦更長久、強橫與體切。

我們總可以為一個夢樂上半天,但實踐這個夢卻可能會賠上一生。(這句我說出來才曉得心頭一震)

電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刺點或悅目的演出(姬溫絲莉的啞色口紅,好乾,好美),但我的震動是後續的。回家想搜一下這厲害的劇本出自何人手筆,就發現原著小說是個叫Richard Yates的人。關於這篇小說故事引人入勝處,不下於電影。

-Revolutionary Road是Yates的半自傳小說,他與妻就日日嘈到拆天。
-是第一部長篇。叫好叫座。往後的小說卻被認為「始終及不上Revolutionary Road的一半」。慘絕。
-Yates就是李安納度飾演的Frank,在大公司當個小職員,生活刻板但有點charm,最苦悶的類型。但Frank不會寫作,也是與Yates最大的差別。
-Yates賣文為生捉襟見肘,生活lousy,陪著他寫作的就是書桌附近的一圈蟑螂屍。
-原著聞說有海明威簡潔風味,細緻處亦非常動人,例如把一個人暗自得意的微笑形容為好像細味著一顆逐漸融化的喉糖。對稱複沓的結構,也是好的。
-但,最要命的評語︰50年代的Great Gatsby.
-中﹗﹗﹗﹗﹗
-最愛《大亨小傳》,就算幾多人說Fitzgerald不是第一流的,他在我心中地位不損分毫。The cruelty of vanity.
-結論很簡單,這應是不能錯過的小說了。

可是。
親愛的香港中文大學,你也實在太不上道了。居然一本Richard Yates也沒有,連order in process也沒有,而港大、科大、嶺大、浸大、理大,都有至少一本。唉。文首贏一仗,這下全輸回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