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點hardsell,但沒有Preply就認識不到可愛的景子老師。至今我還是那麼期待她的每一堂課。〕
大人の日語(二)
上週提到,在不能出遊日本的2020歲末學日文,竟有意想不到的專注與樂趣,例如可以比較不那麼著重旅遊會話的聽講,而鐵了心去增強文法與讀解的能力。透過瀏覽器上翻譯擴充功能與網課地道日語老師的請教,理解力好像迅速地從三成爬升到六、七成。當然,六、七成不算很準確,如看漏了被動或否定語態,意思更會大翻轉,慘過唔識。但無論如何,暫時感覺良好。繼上次分享過樋口一葉古雅的〈比肩〉,本來想再談太宰治顯淺正面得近乎諷刺的〈奔跑吧,美樂斯〉。但12月23日在新聞上看到外務省公開1987到1990年間共26冊近16,000頁的外交檔案文 件,頓時覺得所學之日語,或有其他更重要的功用。
這一批機密檔案的公開,其實在今年九月已有日本《時事通訊社》記者城山英巳作深入報導,指出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日本政府反對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制裁,並且應該對中國「盡量有耐心、持續以溫情注視」。但這次在聖誕前夕公開的透明度更高,全文掃描檔皆可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網頁上看到,內容更涉及天安門事件以外,同年7月在法國G7峰會上日本在各國領袖之間獨特的取態,冒著未能與西方普世價值同步的壓力,力陳對華制裁只會引發排外情緒。日本最終成為對華關係正常化的帶頭者,在貸款及訪華方面最早放行。
這算不算得上是日本給中國的一份聖誕禮物?在波譎雲詭的地緣政治與外交博奕中,恐怕一言難盡。但在直面歷史與新聞自由的問題上,我認為日本起碼送了一份聖誕禮物給自己。須知檔案管理上一直有三十年後解封之說,但三十年畢竟只是一個下限,而日本在這方面一向謹慎保守,所以此前解封的檔案大多仍環繞美日安保條約、北方領土問題,以至沖繩返還等六、七十年代的材料。這次卻不單觸碰到天安門事件這刀口浪尖上的敏感課題,還涉及戴卓爾訪日、天皇大喪與即位,以至日本在蘇聯解體與波斯灣戰爭等國際大事中的立場與角色,並於2020年底在《朝日新聞》高調地專題連載這批檔案的內容重點共27期。可見日本即使辦不成奧運,重返國際舞台中心的心理準備從來都不缺。
要從日方檔案中才看到的天安門事件「真相」,恐怕不會很多,大抵都是從外交角度記錄協助僑民與留學生等返國的實際部署。所以最微妙的仍是中日兩國多年複雜關係的各種反思。例如在1989年6月15日一份標籤為「極秘.無期限」的〈我國今後對中政策〉文件中第二點「需要具體檢討之問題」一項,就提到「歴史認識à靖国参拝、教科書等(中国が今般非人道的行為をしたからといって、 我が国が過去の行為を曖昩にすべきでない。)」〔底線為檔案原有〕天安門事件讓日方檢討重整歷史認識的必要,並提出「要說中國此番做出如此非人道的行為,我們對國家過去的行為也不應再態度含糊。」這是見不賢而自省?還是趁著對方的失誤而鞏固自己的歷史認知?如此「曖昩」的反省,比文學更迂迴。之後還詳列歷年中日貿易額數字,有否讓大家聯想起去年那一道DSE試題?歷史確如明鏡,民族感情、貿易、貸款,從來不易一言以蔽之。
在歷史檔案整理上一向趨於保守的日本,今回似乎趕上了一步。同時也示範了如何適時地利用檔案,可把解釋權握在手中。這個保守與維新都同樣徹底的國家,到底力量從何而來?說到這裏有必要一提周燕明師姐歲末介紹的好書,六百多頁的《神保町書肆街考》。作者鹿島茂博學多聞,田野調查與檔案資料合一,整理出東京一條書街如何讓日本走過幕末、維新,通過對蕃書的渴求引領出一條追求自由之路,藉著荷英法德外文原書的輸入,抵抗軍國主義與種族主義,推動反戰思想。其中談到神保町如何成為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主義搖籃的一章最引人玄思——沒有這條舊書街,中國近代史幾乎可以改寫。此書用日文讀太慢,所謂大人の日語,有中譯時讀中譯,不必強求,也是一種態度。
〔原載2020年12月29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