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夕拾朝花.看見那看不見的

〔好懶啊,一次過,貼回這裏。〕
看見那看不見的

雖說「那沒有看到就信的人是有福的。」(約翰福音20:29)但科學與現實,可不是這樣想。從來黑洞只能證明,無法看見,直至上星期三晚9時正,隔壁書房的董生傳來訊息「首張黑洞照片新聞發佈中。」於是打開電腦一瞄,照片好濛呀,有啥好看呢?但我還是一邊看發佈會一邊與仁心仁術的舊同學討論腸道健康的問題,他大概也會覺得一個經手術刀完美分割的大腸切面會更美吧?而我就覺得一個Krispy Kreme糖衣亮面金黃冬甩,可能更加令人興奮。

人各有志,言歸正傳。誠然首張黑洞照片的視覺效果,遠不如它所帶來的興奮令人迷惑。發佈會言簡意賅地精彩,引發的討論及聯想一波一波像漣蔓延。究其原因,我覺得首先是「黑洞」有個好名。正所謂「至怕改壞名」,如果這次發現的標題是「M87星系的中心」的照片首次曝光,科幻花邊怕也稱不上。但黑洞,名字改得多好。洞固然是黑的,但這雙重強調,就有非一般的黑、深邃、神秘和吞噬力。一般人在理解它以前,已經在日常語言中不斷地使用它︰遺忘是跌入記憶的「黑洞」、一去不返的人、事、信件,統統就如進了「黑洞」。發佈會中也有個優美的比喻︰黑洞,是宇宙間最大的一件隱身衣。

接著,事件要有足夠大的反差。連光也不能逃逸的黑洞,如何拍出照片?計劃主持人多爾曼演繹得好,很簡單地說出︰黑洞的引力非常大,致使所有被吸引的氣體與塵都在瞬間壓縮得很小很小,所產生的摩擦會形成高熱而發光。明白了﹗物質進入黑洞前會迴光返照地縮小並發熱發光,多麼矛盾又詩意﹗但既是這樣,為什麼從前又觀測不到這個光環呢?那就說到拍攝技術這個重點。

因為這些黑洞周邊的光子非常快(否則就枉稱為「光子」了),既要以納秒為單位的速度去捕捉,它又要有適當的波長,既能逃離超高溫的黑洞周邊(吸積盤),又能穿越數以百萬計的光年和大氣層而來到地球。根據多爾曼所說,所需波長就是1.3毫米。於是,第三個增加黑洞照片好感度的原因,就是它很巧合。黑洞的大小、光子的波長、以及地球的體積,都環繞著這1.3毫米而成一個剛剛可見的狀態。團隊也不禁喟然歎曰︰「這不是中彩票是什麼?」

第四,是它的拍攝工程複雜,但又不會太複雜。我們都知道,實踐很簡單,證明很難——不信試試跟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說「證明你愛我」——1+1=2不難,「證明」1+1=2就是高考純數科的題目了。愛恩斯坦廣義相對論如何證明黑洞存在,一般人怕說不出所以然。但在全球六個地方設置觀測中心,形成一個「如地球一般大」的望遠鏡,捕捉大量光子訊息,再傳輸到一個集中點,透過運算與重組——所謂兩年的「沖晒」——而誕生照片,顯然浩而偉大。

最後,黑洞令人類很自信又很謙卑。正如多爾曼所說,除去一切科研價值的考量,黑洞的發現過程令人產生無限敬畏︰「我們不過是一個體積剛好的星體上的幾堆原生體,因為光子的波長剛好,透過雷達望遠鏡,終於探測到五千萬光年以外的超大黑洞,那種不可思議,不只於我們做到了,更在於那黑洞的本質是不可見的,而我們把不可見的變得可見了。」

讓五千萬年前的光,逃離六十億倍於太陽的質量來到我們眼前,這明亮又溫暖的一圈「黑洞」,在我眼中,終於與Krispy Kreme一樣甜美——當我下次在茫茫論文材料中感到徒勞無功,重重分析都找不出個線索,或僅推不出個朦朦朧、毫不震撼的結論時,我都不要灰心。只要我記住︰要保持精準的語言、要掌握好事件的反差、要感激一切的巧合、要尋找簡潔的論證,而且路徑比終點重要,本質並非不可推翻——我就可以,吃個甜甜圈,重新上路了。

〔原載2019年4月15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