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何若莫言

〔說,還是不說?That is the question. 〕
莫言在自己的微博裏就這麼一句︰「感謝朋友們對我的肯定,也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批評。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半天就有10萬以上的轉播,看到了什麼人心?看到了怎樣的自己?我們當然沒有這個閒去栽進數以萬計的評論去分析,但作為一個人,何時有空看看自己,總是好事。

老實說11號晚我也是伏在www.nobelprize.org倒數計時器前的一人,並親證在晚上七時正網站出現we're offline四分鐘,然後再refresh看到Mo Yan及照片時,frankly speaking,感覺真有點魔幻,又有點真實。

我想看過莫言的作品,或對文學有一點關心的人,都不難在這個時刻有一點「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自己」。我們應該感到快樂嗎?安慰嗎?與有榮焉?終覺文章有價?我們應該懷疑嗎?可惜嗎?不滿足嗎?擔心一種穩定的價值會更加穩定?我們會苦恨之前讀得不夠仔細?還是堅持應該把時間放在更重要更喜愛的作品上?我們會擔心從此少了一位純粹喜歡把故事說得精彩絕倫的作家?還是擔心從此作家就只被要求把故事說得精彩絕倫?

但這24小時,越是想就這些問題理出個頭緒,不知怎的,就越是想起各種關於莫言的不相干的事。今年八月在北京與格非吃晚飯,得他賜座莫言邊上,我問莫老地方難找不,他說「我轉了三種公車才來到。」我說「你不是有司機嗎?」他說「哪有。」我說「那你很親民啊。」他沒好氣說「本來就是個民嘛!」

那天飯菜想來有點誇張,其中是一大盤蠔油炒鮑魚,因為切得太大塊,吃起來名貴得疑幻疑真,大家正自琢磨,莫言也嚐了一口,然後判定說︰「不是鮑魚就是牛。」

席間大家談到現在金絲楠木如何價值連城,莫言說去過海南島一個賣原料的木場,那裏的人說都賣光了,一塊也不剩,卻還是跟他關照說︰「我們有一袋鋸末,你要不要買?」

莫老師,我想我是衷心希望,你的幽默與機智,是中國人直面不完美人生的其中一種方法。有人問我看莫言該從哪一本書入手?我說只要願意看,哪一本也沒分別。但我其實更願意說,怕小說太長,何妨看看莫言的微博。那些捉摸不定的轉播興趣與標準,偶爾閃現的筆記極短篇,以及許多大快人心又不失真誠的爆笑按語(尤其是關於書畫之按語),讓我過了許多個笑到流淚的時光。例如上面這幅魚圖,原帖內文︰

何水法︰中國繪畫史上凡自成一派,形成獨特風格而成為大師者,作品無不是筆精墨妙。一筆之中,筆有三折,一點之墨,墨分五色。這筆墨之變化,關鍵全仗妙於用水,水墨神化,才使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躍然紙上而顯神韻,栩栩如生。得其要訣者方為高手也。

莫言的轉發按語是︰何老師啊,這條魚看上去似乎做熟了。

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