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夕拾朝花.觸「境」與生情

〔文章刊出後好多人查詢這個計劃。抱歉,是我太早放話了。請等等,未Kick-off的,5月才正式啟動,到時再請大家留意,多多指教。〕
觸「境」與生情

有一種境界,叫做一天只做一件事。重點不在一天裏真的只做「一件事」,而是說生活要有「重心」。像剛剛過去的星期三,上午要出席賽馬會「觸境生情」虛擬實境語文教學計劃的首次公開課,下午去聽新同事許暉林教授演講「地景、情感與治理:《老殘遊記》與1889年山東黃河氾濫」,兩個活動剛好都與「地景文學」有關,也教我獲益良多,便自覺那天活得很有重心。

作為成語,「觸境生情」一般應作「觸景生情」,但這個以虛擬實境(VR)技術投入語文教學及寫作體驗的計劃,的確透過360度照片與影片刺激同學對周遭環境的觀察,藉著實境觀察練習提昇尋常生活中的感受和境界,所以計劃名稱就把比較強調平面影像的「景」,換成連接整個地域、處所、狀態的「境」。公開課那天,我得用十分鐘談談「地景」與「文學」的關係。

許多人作文都害怕景物描寫,而一般小說讀者也不會特別著重景物描寫。但要我們想想在漫長的語文教育過程中讀過多少以地名為題的作品,隨手就有〈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前後赤壁賦〉、〈愛晚亭〉、〈我看大明湖〉、《呼蘭河傳》、〈鯉魚門的霧〉……就會發現原來我們通過文字遊覽過的地方相當多。更重要的是,原來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地景,就無從進入其後的事、理、人、情。

但文學與今天的VRVirtual Reality)有何關係?記得當天正好是元宵翌日,恩師救我,從前楊鍾基教授的蘇辛詞課派上了用場,就送大家一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春夜暖風吹放了千樹繁花,猶如一陣花瓣星雨;華麗的馬車擠滿了道路,香氣、音樂,皆隨著月光的流轉,及各式造形之花燈而舞動,車如流水馬如龍,熱鬧非凡——這是什麼?宋代的VR

文學透過文字虛擬實境,古已有之。那麼有了VR為什麼還要文學?答案就在下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由景入情,我心目中最理想的VR寫作練習,可以讓人看到細節(衣飾)、看到人的互動(笑語盈盈)、可以重複觀看(千百度),最重要是有自主性(眾裏尋他),以及發現的喜悅(那人卻在),認識熱鬧以外的地景細節或心靈角落的幽微之處(燈火闌處)。借用辛棄疾講VR,真是「膽粗粗」,幸而大家還是收貨。當日公開課也趣味盎然,師生都投入認真。

同日下午回校處理一些雜務,不覺忙到3點半,抬眼見新同事許暉林教授的演講海報,講《老殘遊記》的「地景、情感與治理」,怎好錯過。主持嚴志雄教授說《老殘遊記》就是清末帝國的最後風景,真是沒錯。而許教授也真的提出許多劉鶚對地景勘察以至實際河道工程的見解,更有許多美不勝收的選段,例如著名的「黃河結冰記」,以及令我當場十分讚嘆的千佛山倒影一段︰

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着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蘆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彷似一條粉紅絨毯,軟軟地墊在真山與倒影之間,這是怎麼想像出來的?又是怎樣乾淨爽氣的文字才能精準地表現出來?往後許教授繼續由劉鶚治國、治水以至「治理感情」的見解展開說去,考證用功之深,使我不敢冒險在這裏複述,有意者一定要留意許教授將來出版的專著。我還是回到早上VR與文學的問題裏,並隱然領悟到,觸「境」畢竟是一下子的事,再細緻的感受與觀察,也要靠龐大的語言與文化積累才能表達出來。從觸景到生情,所跨越的一步,遠比我們想像的遙遠、複雜和神秘。

〔原載2019年2月25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