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夕拾朝花.翻譯巴別塔(上)

 〔呢盒砌圖真係好靚,好抵買。感謝賣家。〕

 翻譯巴別塔(上)

看《葉靈鳳日記》談到嗜買歐洲美術畫冊的思前想後與痴迷,最經典莫過於葉老千計萬計,要等圖書公司截數日過後才買,結果被人捷足先登,只能在日記扼腕長嘆。但今天看葉氏藏書,當年在日記裏讚嘆不已的所謂歐美版大開本精印,插圖都以黑白為主,彩照只有寥寥數幀,而且色差嚴重,很不怎樣。想到今天Google Art2000所世界著名博物館與過萬幅清晰度妙近毫顛的名畫盡在指掌之間,我們倒又覺得畫太多,時間太少,索性不看,便很覺折福。

 然而我一直奉行看得多不如看得精,看得精不如看得興味盎然,而興味盎然的關鍵,就是動機自然。我向來相信,學習也好,人生也好,快樂泉源就在「動機自然」四個字,然而很弔詭地,動機自然全靠「努力製造自然的動機」。講了半天,不過就是說我最近終於在Google Art上看了1.5幅名畫︰16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畫家老彼得.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巴別塔》,傳世共有兩幅,一大一小。我主要看前者,後者倒是前年在上野東京都美術館看過。真跡最震撼之處,是海報裏宏偉瑰麗無比之作,原來只有24吋乘29吋。

 之所以細看《巴別塔》,事緣取了一星期年假在家休息——都說暑假在家工作取什麼年假,但我告訴你,年假就是年假,取了心情大不一樣,例如,可以事無忌憚花上三晚通宵完成一幅1000塊拼圖。而因為環保以及少少孤寒,我所買的拼圖,是舊物網上一盒未開封的日版Beverly雙面《巴別塔》,正面畫布紋是大巴別塔,背面亮面的是小巴別塔,做工甚佳,價廉物美,教人愛不釋手。

 師母高美慶教授曾說過有一種美術史考試︰取數吋見方的名畫截圖一片,讓考生說出畫作的時期、作者以至名稱。相信她若玩這個拼圖一定得心應手。我雖沒有如此訓練,但仍不得不讚嘆,原來每一方的色塊都是不一樣的。例如巴別塔兩側的「藍天」,從右至左,細看卻是晴朗至微陰白雲的一片精緻變化、白與淡黃、極淺的粉紅、微紫到忽然湧起的一團墨藍色的雲,完成後幾乎好像把天空的顏色背了一遍,也好像預告著一場陰情不定的人神之戰即將開始。

           巴別塔的故事見於《聖經》創世記第十一章。原本大地上的人只說一種語言,他們有一天想到要在廣袤的大地上興建一座高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神看見了這樣的事,就變亂他們的口音,以至言語不通,塔建不成,人亦因語言分隔而流落四方。小時候讀這個故事的教訓自然是人的狂妄和與天比高,終至失敗與陷落。間或覺得舊約的神罰得有點重,但誡慎不驕傲準沒錯。為什麼完成砌圖後,我會對故事有全新理解呢?

           如果你和我一樣打開Google Art,並在砌圖上一吋一吋地追認老彼得.布勒哲爾的《大巴別塔》,你就會發現,原來巴別塔是活的,象牙白的大理石像人體的皮膚與骨骼,內部的紅磚恰似人體的肌理,各種支架與繩索如神經,令整座建築物似有血脈在流動。建築上也是天工與造化的結合,既有在原石山上開鑿的石窟結構,也有一石一磚堆疊的拱門藝術,外形明顯參照過意大利羅馬鬥獸場。但最後差點教我滑稽地感動流淚的,是那些用放大鏡才看到的小人兒。

           起初我以為都是一些蟻民,帶著人性的狂妄而奔走、搬磚、背沙包、仰頭查看工程進度,但後來,我看到幾個帶著頭巾的婦女在晾衣服,原來建造巴別塔曠日持久,許多工人都在塔的周邊生活起來,甚至在高層搭建小茅屋,門前有小孩子與牲口。在看似龐大與驕傲的巨塔之下,我最難忘是那些小小的草地。右邊的蔭地裏晾曬的衣服中,幾乎可以讓我感受到那些半透明亞麻質地曾有過的汗水與清新。左邊草地上憩息的工人,或大字平躺或曲肱而枕之,竟有一種勞動後「(上)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喜悅。說好的道德懲戒呢?又或是好大喜功、生靈塗炭的教訓呢?這圖畫太精彩了,害我首次犯忌,一篇專欄分兩週寫,下星期才能繼續把這個「布勒哲爾的密碼」或巴別塔的隱喻說個明白了。

〔原載2020年8月11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