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茱麗葉,奧利花荷西,名不虛傳。有一種命途多舛,就是要青春才能點燃。〕
命途多舛的小情人
疫情縱引來千百樣教人煩心的事︰疾病、隔絕、禁足、選舉延期……它起碼成就過一項奇跡︰在漫長而空白的暑假中,我家那位青少年有天居然在客廳大叫︰「唔得喇,太悶喇,我要搵啲書睇吓喇﹗」各位親愛的父母,如你有一位從小到大除課本、交通工具圖鑑和推理小說以外絕不染指其他讀物的孩子,這樣引導他閱讀的機會固然不能錯過,但同時也不要興奮過頭把人生必讀五十部文學經典捧出來。像我就是一邊按捺著內心的激動,一邊心念電轉運算著什麼書可以深淺適宜地讓他自行閱讀,然後裝作輕描淡寫地說︰「等陣經過書店去買一本囉。」同時心裏有數︰就是John Green的The Fault in Our Stars吧。
是的,縱使家裏已鬧書災,但他說要看書,我仍然希望可以一起上書店挑一本,因為那說明一、這書特別為你而買。二、如能力許可,書是應該買的。三、把一本新簇簇而未知內容結局的書帶回家的喜悅,無可取代。言歸正傳,The Fault in Our Stars(中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嚴格而言是青少年、或所謂Young Adult小說。記得姨甥女早在小學畢業前看過,但吾家有子甚遲熟,現在看剛好。16歲的Hazel患有甲狀腺癌及肺癌,整天要帶著氧氣罐。母親建議她參加一個癌症互助小組,在那裏認識英俊的17歲少年Augustus,他曾因骨癌而失去半條腿,但病情暫時受控。小說以Hazel的角度敘述兩個癌症少年相戀但又不想讓殘酷的未來傷害對方的掙扎,寫來有難得的幽默感與「消極」,又因故事有人物藍本與醫學知識的支撐,讀來不煽情而真實。只見每當讀到小情人的互相試探或爭執和好,兒子總是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不知應好笑還是神傷。
小說成功地賣上數百萬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還拍成電影。但作者John Green讓我印象深刻的,更是他一系列在Youtube上發表的濃縮課Crash Course,每集不過12分鐘,介紹文學、歷史、科學知識,包括討論《麥田捕手》、《王子復仇記》;解說資本主義、保守主義、伊斯蘭教;或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或法國大革命,每項都在12分鐘內講解完畢。連珠炮發是他的發言特色,但濃縮不是重點,重點是找到學習樂趣和與人同此心的連繫。就如他說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很明顯是他的暢銷書的致敬對象,主角皆是命途多舛的小情人(star-crossed lovers),在無法左右的龐大外力下,追尋個人的永恒。
今時今日為什麼還要讀《羅密歐與茱麗葉》,或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故事?只因人類的艱難抉擇從未停止。這不是一個「到底他/她喜不喜歡我」的故事,而是尚未獲得足夠人生參照的青春,與13歲的騷動與單純,如何與不遠處的成人世界應戰。莎士比亞刻意把茱麗葉設定在讓你無法深責的13歲,可見對青春個人追求的肯定。在著名的陽台密會、或石室殉情場面以外,其實更多篇幅在描寫這對認識不過數十小時的小情人以外的世界︰Montague與Capulet兩個家族之間的仇恨與咒詛、Verona的王子之權力象徵及影響力、神父Laurence所代表的神權及其無效,或乳娘、父母、表親所代表的親情牽絆,在在考驗著這對小情人︰我應該忠於自己湧動的情感,還是忠於家庭、政權、宗教,或命運?
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人為及天意,小情人在家族墳墓裏殉情,兩家世仇亦就此握手言和,王子在最後一幕總結︰「寬恕者得寬恕,罪責者得罪責,再沒有任何比羅密歐與茱麗葉更哀傷的故事了。」這哀傷的劃時代意義在於,我們總以為青年需要大人的庇蔭和教導,忘記自己也曾有過的局限與熱情,致使有些青春來不及成熟已萎謝,讓大人最終只能收割苦澀的教訓。想到近日報上看到檢控、流亡的新聞,裏面的臉孔越來越年輕,只盼望社會能理解一種公平的網開一面。《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最嚴重的「遲到」,不是信差耽誤了通知羅密歐,不是茱麗葉的藥力解除得太遲,而是一眾成年人要在年輕人的墳墓裏才能握手言和,這樣的和平太苦澀,也太遲了,實在是沒有比這更哀傷的故事了。
〔原載2020年8月4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