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山人的故事
已過初三赤口,恭賀說話想必已聽過不少,何不來個百無禁忌,誠意邀請大家看一個有棺材、衣紙、枯花卉、爛尾樓和腐爛畫布,卻又美不勝收,精彩絕倫,且滿載著本土歷史、禪意佛道,以及個人觀照的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時間的見證/ 又一山人X 黃炳培/ 四十年創意展」,去一趟比走一轉車公廟更能指點迷津。起碼那天我離開時,隱隱覺得心裏有些東西reset了,一元復始。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一個字),何許人也?個人網站裏自稱為「視覺溝通人」(visual communicator),初看著彆扭,但再想一個半生以文字和圖像和影像創作的廣告界紅人、藝術家、導演,甚至兼任社工和傳道人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稱呼呢?可能就只有「視覺溝通人」。黃炳培(Stanley Wong)又是何許人?跟據自傳式文集《囉囉唆唆︰六十年——想過
寫過 聽過
說過的》,又一山人與黃炳培是住在同一軀體,卻有著兩個獨立生命的兩個人。
Stanley Wong就是「搭地下鐵路,話咁快就到」系列廣告創作者,看著那一個個活潑跳脫、出人意表的平面與電視廣告,不禁想到那地鐵仍教不少香港人驕傲而充滿希望的美好年代。廣告界是一個以客戶論英雄的行業,黃炳培有一天卻覺得在「大名鼎鼎做地鐵廣告的Stanley Wong」以外,應該還有另一個自己需要繼續前行,於是在高峰撒手,有了創作《紅白藍》系列的又一山人。
紅白藍尼龍帆布袋,堅固、耐用、廉價,相信沒有香港人沒用過或沒見過,又一山人卻把它帶進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參觀當日有幸躋身由小思老師安排的「文學人導賞團」,從創作者口中聽到了許多單看展覽無法得知的細節,例如關於紅白藍尼龍的故事。又一山人說它雖然在香港無處不在,卻不是日本生產,後轉到台灣的一種建築工地用料。三色未必有什麼國族喻意,物料原是藍色,有說是為了在空地搭棚做紅白二事時可以兩家通用,結果造就如此經典的配色。傳到香港,就廣泛應用到收納、旅行袋之用。小思問得好︰為什麼要以一種日本製、台灣用,再傳到香港的物料作為靈感代表香港呢?作者答得直率︰我不認為代表香港的東西一定要生產於香港,它也不一定帶動到帶送物資返鄉探親的鄉愁,紅白藍帆布就是如此無處不在,與我們一起生活了這麼久。
然後,我們就在龔自成空山靈雨式的音樂裏,穿梭於會場黑、白、灰三區。黑色區是又一山人個人的藝術探索;白色區是黃炳培在廣告界大量醒目、精準、明白的傳意作品;而灰色,顧名思義,就是遊走於二者之間的項目,可能出於一個商業委約,但又載滿作者個人藝術追求與意欲傳遞的社會訊息。美感上我最喜歡與國寶級銀閣寺珠寶花士合作的《再生.花》系列。把枯萎的與有生命的小花並置,再續步走向重生,在剛剛經歷311的時刻,七張作品記錄了花道家對Circle of Life的演繹。在觀念上最震撼我的就是有名的《爛尾》系列。六年時間走訪內地以至亞洲各國的「爛尾樓」,一個個關於資本主義的巨型水泥墓碑,卻在又一山人拍攝期間見聞的注釋之下,得到許多「活在當下」的故事,廢墟美學的當代紀錄。整個導賞歷時近三小時,但覺彈指而過。
最後一站是一個客廳,梳化、茶几、層架,有點像M牌簡約家居店的陳設,但同一組家具,在一幅黑布幔之隔的另一房間,竟可組合成一具棺木讓人睡下。意義很明顯︰即使萬般帶不走,何以每個人都最後都要與一具冷冰冰、跟我們毫無交集的木箱離開呢?可不可以,陪著你走的,就是你在家中天天伴著休息與生活的梳化、茶几與書架?大家都笑說這是與家品店聯乘的好商機,但心裏也難免起疙瘩︰天天提醒自己與死亡有多親密,真的就可以活在當下?
展覽後回家查一下資料,竟找出一篇〈晚明山人群體研究〉。原來除了兀傲不群的八大山人以外,「山人」本是一種介乎出仕和隱逸之間的文化群體,遊走於各種邊界的心境與情志之間。不怕穿鑿附會,我覺得這不光是又一山人的寫照,也是「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的一個又一個又一個香港「山人」的心靈寫照。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家國的邊界之上,我們又有我們的故事。
〔原載2020年1月28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