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夕拾朝花.核爆下的戀人故事

〔這一篇到終於睇完叱咤才敢貼,我也說不出為什麼。〕
其實寫不出我最想講的。也許最想講的是Svetlana Alexievich,想話唔好拿核爆來玩,唔好隨便話要約定去福島或切爾諾貝爾,但結果篇幅關係也是講不好。兩邊都講不好。

這裏可能比較好,那就長話短說,把話講清楚。

董折、浦銘心這個企劃,貫徹了Juno的,怎麼說呢,機關算盡。要靚要話題要Casting要曲詞編,都做到足。

做到足就好,那還要怨什麼呢?

就是做得太足。有點貪心了。

〈羅生門〉少少不食人間煙火就好。麥浚龍扮紙廠搬運工人?令人想起多年前《破事兒》扮車房仔,外形再似,都得啖笑。

本來聽歌就好。但那董折和浦銘心的故事——還有個名和藍精靈一音之差的藍定凌——令人非常分神。

1.話說勇悍17之後,真的在year 1生了BB,敢問,兩個人都要返學,邊個揍大個BB呢?不要說是同房、同學、宿舍工友,他們已夠忙。更不要告訴我是那些不肯鬆縛的「大人」/父母們,那樣太諷刺了。

2. 難得大學畢業為何要做搬紙及調酒?貪求深夜貨倉與無人的酒吧?太浪漫了吧。既要擔起頭家,有大把更恐怖更搵錢的工等著你。在任何一間商業機構向上爬,都有幾百個衰過林家棟的老闆或客等住招呼你。不甘面對,勇悍極有限。

3. 讓人不忍苛責,穿大粗冷衫好靚的浦銘心,我就只弱弱的問一句︰嗯,請問您譯什麼翻譯小說譯到咁有錢可以二話不說就把兩個(是兩個)仔女送去英國寄宿學校呢?就算俾你譯盡《哈里波特》、《達文西密碼》與《龍紋身的女孩》,應該都未必得。

4. 有了以上疑問,〈一個女人和浴室〉再慵懶再誘人,都透著自私,燙秋葵都變味了。

5. 然後,如果看過 "Voices from Chernobyl",聽到「約定未來要到切爾諾貝爾跟你闖闖」,如何為這些安逸的人尷尬到「不只心跳冒汗」。

聽古唔好駁古,我知。但我始終想「歌托邦」,真的是「歌托邦」。


核爆下的戀人故事
          朋友說很久沒試過買唱片要先致電到店裏問有無存貨,買時還聽到店員霸氣地問「要幾隻?」麥浚龍(Juno)又有新的文學三部曲了,「文學」兩個字我加上去的,但他每次成功難道不是深諳文學三味的結果嗎?流行曲裏的文學元素,除了歌詞音義相配、活用典故修辭,牽動情感記憶以外,文學的許多外部結構,今次的《The Album》仍然用得出神入化。

好端端的麥浚龍與謝安琪變成了董折、浦銘心,就是角色塑造——雖然家中董生笑問,哪有人會叫董「折」?折墮的折?我覺得未嘗不能有弦外之音——但褪去歌手身份,就能投入文學虛構。然後〈勇悍17〉、〈困獸28〉、〈暴烈34〉——雖然三個歲數距離我已有點遠——囊括愛情人生的三個階段,由青澀、疲累到爆發,需要一個如此題旨鮮明的結構。再加上敘事與抒情兩大傳統的相輔相承︰17歲決志要讓女朋友穿孕婦裝上大學,扛起瞬間成熟的責任;28歲被工作滄桑磨蝕,每夜無法鼓起勇氣把鑰匙插入返家面對一屋浪漫後的廢墟;34歲難忍婚姻煉成傷害的段數越來越高,終於崩潰各走各路。

當然流行曲仍以聲音論英雄,三首編曲的精緻激越,由unplug風的結他到槌擊式的鋼琴伴奏,是質感上的層遞法,都是心血。以歌論歌,我甚至想不負責任地說一句︰在另一半熟睡的晚上,較暗燈光,用耳筒默默聽一遍,對一段關係來個十五分鐘的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必有所獲。好了,撐流行曲就撐到這裏,我想說的,其實是核爆。

〈勇悍17〉有「約定未來要到切爾諾貝爾跟你闖闖」一句,麥浚龍在訪問時亦提及過有收集過有關1986年切爾諾貝爾(Chernobyl)核電廠爆炸事件的書本與材料。我很希望亦相信當中會包括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車諾比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l)。不錯,她被稱為記者、散文家、口述歷史家,但在我心目中,她是真正寫愛情的大師。

亞歷塞維奇展現出女性參與歷史、戰爭、災難的大論述時所能發揮的最大功效。《車諾比的悲鳴》以世紀核災難事件為題,走訪數量不斷增加的倖存者,當中包括許多真正稱得上勇悍的遺孀。書如其名如一首交響詩,章節標題如〈我們為什麼記得〉、〈一生寫在門上的人〉、〈耶穌死亡時牙痛的人〉、〈人在邪惡時才聰明優雅〉、〈關於熱愛物理學〉等,讓報告文學流出優美的意義和節奏。每一部收結又有〈士兵合唱曲〉、〈人民的聲音〉、〈孤寂的聲音〉如和聲合唱之區隔,深入到個人、集體、平民、政府、女人、男人、兒童、老人,面對無聲、無色、無味、無嗅的輻射的回應與回憶。

        無法一下子看完四百多頁的內容,我總會推介序章〈孤單的人聲〉與最末一章〈孤寂的聲音〉,兩個遺孀的故事,一首一尾。她們親睹毫無防護裝備的消房員丈夫一夜之間被徵調以撲滅核電火災,然後在十四日,或幾年之內變形慘死。但這些妻子在故人早已遠去的日子,記得的總是丈夫英俊的面容與當時快樂的自己,每天拖手、親吻、擁抱。每次遇到有人對愛失望,我都會提議讀讀這兩章,就會明白或許不是世間愛情不夠好,而是我們自己演繹得未夠好。

           愛如輻射,如核爆,不只是一句誇張法的修辭,或許我們都應該找一本物理教科書讀讀,了解這迅速蔓延,由內而外改變性質能量,可以對人體構成何種撕心裂肺的傷害。也同時可以在肝腸寸斷的遺孀中,看到核塵埃鋪滿的廢墟中,如何開出永恒的愛之花。不過話說回來,對家中明年即將十七歲的那位董生來說,死生契闊,暫時太深奧,而我這個勇悍媽咪只能故作輕描淡寫地評論〈勇悍17〉的劇情︰「那個父母都在念大學的小孩白天到底誰來看管?不就是那些阻礙他們成長的「大人」嘛。」千禧世代聽後沒好氣地說︰「其實呢,現在沒人會聽一首歌就跟著照做的。」好,今夜應該很平安,即使找不到物理教科書,買不到亞歷塞維奇,讓我們至少好好擁抱一下身邊觸手可及的幸福。

(原載2018年12月24日《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