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夕拾朝花.最佳位置

〔到底幾時可以入場睇戲、睇劇?到底幾時可以見。〕

 最佳位置

          剛剛在網上訂購舞台劇門票,A880元,B680元,C480,最糾結的,還不是A區與B區那兩張門票400元之差,也不是耐著荷包傷痛買了兩張A區卻與B區只有一位之隔的遺憾,而是,當每天的娛樂節目在串流平台上川流不息,這種高價買票、定時前往劇院、入場前後與友人打招呼、冒著演員每晚水準可能飄忽不定的風險或無以為繼的心痛,同一時空只此一次的演出,到底還可以撐多久?製作或觀賞實體演出的成本會否越來越高?甚至成為歷史?

          這是上星期到大會堂看浪人劇場的「劇場電影」《一劍蜀山》後一直思考的問題。說到把舞台作品錄影後直接搬上銀幕換成「電影」,其實大家不會太陌生,不用等到National Theatre Live的專業製作系列,許多經典的大型歌劇、芭蕾舞、演奏會,都靠影音錄像才看得到,如任白的粵劇電影《蝶影紅梨記》、帕華洛帝的《波希米亞人》、瑪歌芳婷的《天鵝湖》等,當年的LDDVD同樣看得看得我熱淚盈眶。所以把演出以影像記錄,光影留聲,應是理所當然的了?

尤其是疫情讓演出場地一片荒蕪的過去一年,「劇場電影」可以讓更多觀眾欣賞到許多一票難求的演出、讓演員可以不用承受連演多場的壓力與消耗、讓不同的崗位的戲劇工作者可以增加一個收入來源,以至讓所有觀眾不用高昂票價都可獲得觀劇的「最佳位置」。在這方面有意大展拳腳的National Theatre Live不到半年前推出家庭串流服務,連電影院也不用上就可以觀看許多從前無法親身觀賞的演出,包括大量以創意見稱,把時空改頭換面並由明星擔綱的名作經典劇作,如Tom Hiddleston主演的CoriolanusJodie WhittakerAntigone等。

當然,真正大賣特賣的皇牌演出,仍然只會「期間限定」在指定的戲院公演,例如當年在香港頗引發熱潮的Benedict CumberbatchHamlet,或黃子華改編過的《前度》之原作,Bill Nighy演出極精彩的Skylight。然而,正當我們要責怪NT Live的串流服務太孤寒時,我們同時不妨問問自己,在去年疫情初起之時,各大藝術團體的免費線上節目、博物館開放及電子書,大家又看了多少?這甚至用不著經濟學供求理論去解釋︰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就不會珍惜。

因此,回到《一劍蜀山》劇場電影,就製作上我覺得是成功,也就是說,觀看《一劍蜀山》電影版我覺得不會比想像中的現場版遜色。基本的舞台設計、情節、人物都可以掌握;劇本中對香港武俠文化的懷舊情緒,變化為屋頂天台的膠尺比試與床單斗篷,甚至在電影的甚式鏡頭運用與配樂中更顯突出。但為什麼想到有朝一日《一劍蜀山》或是香港其他劇團的演出都可以在電影院以至電腦和手機中隨時觀看時,我又會心有戚戚然?關鍵就在演後座談一刻。

《一劍蜀山》導演譚孔文請一眾演員上台,我才駭然發現,這麼多年看本地劇團演出,觀眾除了看台上的演出,也希望「被看見」。看浪人劇場就是希望被譚孔文看見、看前進進就是希望被陳炳釗看見、看莊梅岩的劇就是希望被莊梅岩看見……你不用認識創作者,但就是希望作為一名實體現身觀眾被看見,展示對本地創作人的每一點敬意。其次,舞台演員的吸引力,往往是多維度的,當日放映後出席的演員,即使隔著數十呎,形體、動作與氣場都讓人感覺精力滿滿,反而電影中偶爾的面部特寫,對某些演員的整體魅力未必很公平。

         從觀眾利益角度出發,我們當然希望那些一票難求的演出可以在電影院以十分之一的價錢就看到,甚至免費在網上供我們隨時在手機上觀賞。但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多少曾經一票難求的演出,在公開渠道可以隨時看到的時候,我們又會怎樣因話題性與新鮮感的消退,把它們而放入to-do-list的最末,追逐另一部城中熱話的作品。最佳位置,其實不是A區第5行第18號的台前置中位置,也不是什麼豪華包廂,而是我們記憶深處的每一次觀賞體驗。如何讓劇作深印腦中最佳位置?這個問題同時是我對劇場電影的期望︰附加入場實況、製作花絮、專業評說等bonus tracks,讓即使親歷過的觀眾,也忍不住一看再看。

〔原載2021年4月27日《明報》世紀版〕